返回第387章(2 / 2)  重行官途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这场调控的遗产,是给占全国0.6%总人口的岛省留下了占全国10%的积压商品房。全省“烂尾楼”高达600多栋、1600多万平方米,闲置土地18834公顷,积压资金800亿元,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就高达300亿元。一海之隔的北望,沉淀资金甚至高达200亿元,烂尾楼面积超过了东山,被称为华夏国的“泡沫经济博物馆”。

开发商纷纷逃离或倒闭,银行顿时成为最大的发展商,不少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度高达60%以上。当银行开始着手处置不良资产时,才发现很多抵押项目其实才挖了一个大坑,以天价抵押的楼盘不过是“空中楼阁”。更糟糕的是,不少楼盘还欠着大量的工程款,有的甚至先后抵押了多次。即使是已经建成的抵押项目,由于泡沫破裂后,项目大幅贬值,其处置难度也超过想象。据统计,仅建行一家,先后处置的不良房地产项目就达267个,报建面积760万平方米,其中现房面积近8万平方米,占海南房地产存量的20%,现金回收比例不足20%。

岛省具有得天独厚的热带风光。当中央在1980年第一次正式讨论开发和搞活岛省经济的时候,这个岛还只能生产最原始的生产生活资料,比如初级农产品、渔产品、林业、盐业、制糖业、采矿业和橡胶种植业,缺乏大中型工业和加工业。中央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政策支持,而且是比沿g省和f省还要优惠的“准特区政策”。那时,岛省的奋斗目标是向台湾看齐,而台湾当时已经是与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和香港齐名的“亚洲四小龙”。

如何把中央给的政策转化为建设所需的真金白银?岛省行政区政府认为,首先,应该加快外引内联的步伐,大力引进外资、技术、人才和项目,迅速改善投资环境,重点开发农业和旅游业,加快治穷致富的步伐,放宽政策,放开市场,鼓励单位和个人经商,积极发展商品经济。

“经商热”很快在岛省全岛蔓延。与小家电、办公设备相比,利润丰厚、大陆市场最欢迎的汽车,成了当时的首选,甚至被称为“世界第一商品”。有资料显示,当时整个岛省行政区直属的94个单位,有88个卷入了汽车生意,全区出现了872家大小公司,各行各业都学着买卖汽车。只要能拿到指标,倒卖汽车就能赚大把的钞票,这是当时人人皆知的道理。“经商热”演变成了“汽车热”。参与买卖汽车的公家和私人都有,工人有、干部也有。

1985年5月,由中纪委、国家审计署、国家经委以及、g省委省政府等组成联合调查组,对海南进口倒卖汽车一事展开全面调查。调查报告显示,1984年1月至1985年3月,岛省共批准进口免税汽车8.9万辆,实际到货7.9万辆,进口的汽车已有1万多辆被倒卖出岛,销到27个省、市、自治区,花掉国家10多亿美元的外汇,“严重干扰国家金融秩序”。这就是震惊全国的“汽车事件”。

查组经过半年多调查,认为岛省行政区领导人在“汽车事件”中没有以权谋私,岛省各级把赚到的钱大部分用于开发启动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少部分用于改善单位职工住房和生活。岛省行政区领导总结经验教训时认为,海南的发展其实是既缺钱又缺人,缺人是第一位的,岛省的岛情决定了我们开放开发不能太快,不能太急。中央调查组的人认为,“汽车事件”刹车不及,与岛省行政区、黎族苗族自治州、岛省农垦这种一岛三方的行政体制有关,建议“必须尽快解决海南岛上的一元化领导问题”。

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第一次会议正式宣告道省成立,成为华夏国第31个省。建省前,岛省在建制上隶属于个g省,而岛省在1987年的工农业生产总值只占g省的5%。

岛省建省发展经济的战略目标是,力争用20年左右的时间,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00美元以上,相当于台湾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那时岛省的发电量只有37万千瓦,而台湾是1200万千瓦。因为没钱,岛省的基础设施建设缓慢,而基础设施薄弱,又同时影响经济发展。

海城,这个原本人口不到23万、总面积不足30平方公里的海滨小城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经济特区的首府,也成为了全国各地淘金者的“理想国”。而当时的海城市,尽是破烂不堪的街道、混乱的交通秩序。那时海城还没有红绿灯,道路交叉口的交通警察手里也没有指挥棒,而是石头或树枝,见有人违章就会扔过去。

加入书签阅读记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