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的工业部门为了发展的先后顺序,发生过无数次争执,不过最早被落实的工业项目是水泥工厂。
主要原因是,现在世界各国的水泥产量极端有限,很难在市场上买到足够多的水泥。而特区的建设需要的水泥是天文数字级别的。另一个原因是市场上的水泥标号不够高,难以满足高层建筑和大型项目对水泥强度的需求。
直接的原因是,特区知道在马都山区就有合适的水泥原料。曾经有过一个拉法基水泥厂。特区造岛所需的水泥还大一部分是国际招标,都是这个水泥厂中的标。尽管当时的马来西亚政府对该工厂提出过警告,但是还是被拉法基集团总部拒绝了,声称企业的自由经营权不受限制。
而归根到底,加州的水泥产业将会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印钞机。
干法水泥制造技术,这在后世并不是什么秘密。特区的国家图书馆网络镜像站中甚至有都江堰拉法基水泥厂的设计图纸,制造工艺,这些资料仅仅被用来课程教育的参考资料。
中建工程公司的第一个工业施工项目就是加州第一水泥厂,设计规模为年产五千万吨熟料。
建筑施工可不是拿着设计图念个咒语就能建成的。即便中建工程公司最早获准从移民中招聘建筑工人,人数也扩大到五千多人,要完成全部的土建安装任务预计为五个月,这还是考虑一切顺利情况下最好的估计。
可事实上,任何一项大型工程都会出现无数意外。譬如委托荣欣商号采购的回转窑、斗料立磨机、减速机就遇到了麻烦,这种设备在德国早就规模生产了,不过,特区需求的产品参数与他们定型的产品有点差距,光那个巨大的回转窑从原来估计65个工作日交货,已经被明确推迟到90工作日,其他两项的参数出入也还大,不过,工厂的专家认为特区提供的设计方案比他们的更加合理,正在重新开模生产,产品出来后如果效果不错,德国工厂可能会购买该设计的技术专利。
涉及到机电一体化和信息管理系统,研发和小规模生产都由特区自然科学院主持。其中的问题多如牛毛,信息管理系统的架构和功能模块,资料里面都有,甚至还有一款教学用软件,可惜很多接口程序与现有机械并不兼容,只能看不能用。
后来科学院计算所那帮子没有知识产权的家伙干脆暴力破解,还原系统软件的源代码,边盗版边修改。
高科技产品都是用一个少一个,所以自然科学院在加州第一水泥厂的设计中,尽可能少的使用电脑系统,除非必不可少的地方,比如能效管理系统和自动化灌装系统,该环节直接关系效率和成本的工序,机电一体化不可避免,其他工序仅可能使用人力。
所以最终的设计图纸其实是个凑合的产品,它并不完美。按照原设计图纸人料比是10000吨/人年,而现在甚至不到6200吨/人年,一个五千万吨产量的水泥工厂用工人数也上升到8000人。
即便这样,加州第一水泥厂得效率远远超过世界上所有的竞争对手。从中国市场来看,启新、江南、华商三家水泥厂总共的年产量都没超过一百万吨,而三家的产量占到了中国的70%以上。从业人员是加州水泥厂的三倍,产量不到加州第一水泥厂的五十分之一。
从成本测算,中国市场平均出厂价为每桶12银元(六桶为一吨),每吨出厂价为72银元,1934年启新水泥厂每吨的利润为6银元。加州第一水泥厂采用特区自产的石油副产品编织袋,每袋50公斤装。原料成本包含特区矿山出让金(每吨1元)、机具采挖成本(每吨0.04银元)、人力成本(每吨0.5银元)、煤碳(每吨0.9银元)、电力(每吨1.1银元)、运输成本(每吨2银元)、增值税(10.2银元)、其他附属税项(1.2银元),成本每吨为16.94银元,出厂批发价为61银元,利润每吨可达44银元,年化利润预期为22亿银元。可以说,这笔账才是特区批准建设加州第一水泥厂的核心原因。
从质量来看,当时的水泥标号至多不超过50,而加州第一水泥厂设计生产的水泥标号为65R。
不管从质量还是价格,加州第一水泥厂都具备横扫市场的基础条件。
唯一能限制加州第一水泥厂的是需求!
特区相信,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水泥这种战略物资,会像钢铁一般必不可少。按第一个五年计划测算,加州第一水泥厂能供外销的水泥比例会从70%逐年下降到不足10%,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的时候,加州需要第二个水泥厂,甚至更多的水泥厂才跟的上特区发展的步伐。